19

2013-01

世界上较好的军鼓

      英国权威的鼓杂志《Rhythm》经常会组织一些读者评选活动,近期的活动主题是“世界上较好的军鼓”,从金属鼓腔,木头鼓腔,还有合成鼓腔,再从便宜的大众产品到订做军鼓,读者们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下面我们来看看评选结果。较好的中档价位金属腔军鼓:Ahead Black Chrome on Brass海外零售价:3300元-3800元 依靠铝制鼓槌出名的Ahead公司现在在军鼓市场也小有作为。这款14寸x6寸的铜腔军鼓就是它们的拳头产品。它的军鼓响弦是可以分开进行调节的。较好的经济型木腔军鼓:Yamaha Oak Custom Matte Finish海外零售价:2300元 Oak系列可以说是Yamaha目前的王牌。他们可以让橡树做的鼓比其他产品线便宜很多。橡树木头做的鼓声音温暖深邃,而从外观上来讲,它有着漂亮的宽木纹,特别是在这个红色漆面下更加漂亮。较好的高端木腔军鼓:Brady Jarrah Play Custom海外零售价:6800元 Brady鼓较著名的地方就是它的材料,它使用了澳大利亚沙漠地区的硬木,它的硬度要超过封面和桦木。Jarrah是Brady牌子里比较流行的一款,它对敲击和腔体的共振反应得很好,也很温暖。另外,它的十层木头是水平层叠的,这和其它军鼓都不一样。较好的高端金属腔军鼓:Dunnett Classic Titanium海外零售价:9000元 Ronn Dunnett这款获奖的军鼓是很多顶级鼓手的爱,他们更会在录音棚里使用这款军鼓。它对敲击非常敏感,声音发干,不会有控制不住的泛音,这就让麦克风更容易拾取声音。较好的实木鼓腔军鼓:Noonan Solid Seamless Shell海外零售价:7000元 Noonan鼓的创始人Gary Noonan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非常善于制作实木鼓腔的军鼓。这个军鼓使用一整块桃花心木雕刻而成,它有着非常好的延音。较好的合成材料军鼓:RCI Starlite Acrylic海外零售价:3800元-5000元  RCI Starlite Acrylic是一款充满设计的军鼓,你可以自己选择固定座,颜色等等。标准版的鼓腔厚度为0.25英寸,但是RCI可以给你做0.5英寸,0.75英寸,甚至是1英寸厚的鼓腔,它的重量非常沉,但声音还不错。较好的艺术家签名系列军鼓:Yamaha Steve Jordan海外零售价:3800元  Funk先生Steve Jordan的13x6.5寸军鼓为了能得到六十年代的声音,不仅仅沿用了传统的四层枫木腔体,还加了一个六层枫木加强圈。而且,Steve坚持要用环保的木材和涂料,这点非常的酷。较好的初学者军鼓:Yamaha Stage Custom Nouveau海外零售价:780元 这款鼓外面有橡木或者桦木,声音很温暖。作为初学者使用绝对足够。  

13

2012-11

制鼓艺人情牵萨满鼓 身有残疾仍钻研40余载

  王景荣今年65岁,他17岁就开始制鼓。王景荣最喜欢仿制萨满鼓,虽然教徒不少,但是没有一名徒弟从事这个行当,用王景荣的话说就是“不赚钱,年轻人都不愿意做”。市政协文史研究员、满族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陈汉军萨满文化传承人张荣波表示,虽然王景荣制作的只是工艺品类的萨满鼓,但对传播萨满文化有积极影响。8月14日,记者在王景荣的家中见到了他和他的“宝贝”。      17岁开始制鼓      当日10时许,记者在王景荣家看到,在他家的墙壁上、仓库里有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萨满鼓。“我这一辈子都和鼓打交道,最喜欢的就是萨满鼓。虽然这不是真正的萨满鼓,而是一种工艺品,但是我仍旧很喜欢。”王景荣说,他17岁参加工作就负责制鼓,后来单位解体,他就在家制鼓供应给各个商店。      “我是从1990年开始仿制萨满鼓的。”王景荣说,单位解体后,他的一名师兄开了一家小型的乐器商店,王景荣就专门制鼓供应给师兄出售。1990年的时候,他发现市场上出售萨满鼓的越来越少,就萌生了仿制萨满鼓的念头,并一直仿制到今天。      “这是我最满意的一个作品,不会出售,留作纪念。”王景荣指着一面绘着钟馗捉鬼图的萨满鼓说,这面鼓是用驴皮制成的,不像普通萨满鼓是用羊皮制成的,最珍贵的是,绘制钟馗捉鬼图的是王秋人,王秋人师承陈大羽,是齐白石的徒孙。      每年制鼓100多面      “当初父亲把我送到技校学木匠,想让我学门手艺糊口,没想到就和鼓结下了不解之缘。”王景荣说,他可以说有师父,也可以说没师父,要说有师父,原来厂子的人都是他的师父,要说没师父,是因为他从来都没有拜过任何人当师父。      记者发现王景荣身有残疾。“我的腿是在10岁的时候被马踩折的,父亲是医生,帮我接完腿后就去外地医疗援助去了,我过早地拆下了固定用的板子,没想到留下了残疾。手指是在上班第一年被电刨弄折的。”王景荣说。      虽然王景荣身有残疾,但是他却坚持钻研制鼓这一手艺,这40多年来,他每年制作100多面鼓。      打算明年仿制100面萨满鼓      “岁数大了,我打算明年仿制100面萨满鼓,就不做了。”王景荣说,萨满鼓看着简单,其实要经过47道繁琐工序才能制作完成。羊皮等原材料价格在这几年翻了好几番,过高的成本和较低的售价也让王景荣渐渐承受不起。“由于只有我一个人做,所以成本高,要是做的人多,就能以批发价购买原材料,那样成本就少了。”王景荣说,虽然他现在有100多名徒弟,但是没有一个人以仿制萨满鼓为生,因为他们都觉得仿制萨满鼓不能养家。      王景荣说,虽然他对萨满文化没有过深地研究,但因为仿制萨满鼓的日子久了,对这种文化有了一定的感情,希望有人可以传承下去。      专家      王景荣制作的萨满鼓属于工艺品      “王景荣制作的萨满鼓属于工艺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萨满鼓,因为只有萨满鞔的鼓才能叫萨满鼓。”张荣波表示,在萨满文化中,制作萨满鼓有专业的学名——鞔鼓。鞔鼓有许多讲究,要在特定的日子、时间,并且阳光充足,才能由萨满鞔鼓。另外,萨满鞔出的萨满鼓不对外销售。

13

2012-11

制鼓文化的传承

  民间艺术是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在临淄区皇城镇崖头村,这里的制鼓传统手艺正与机械文化完美结合,更好的传承下去。      “以前一天做三个,这是做小鼓。做大鼓以前一天最多做一个大鼓,了不起啊。现在一个做三四个没有问题,小的一天做腰鼓,做六十个。”      这就是吴庆功对制鼓方法机械化以后产生的明显变化。      临淄区皇城镇崖头村的制鼓手艺历史久远,制鼓行当敲敲打打也有上百年的历史。今年59岁的吴庆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18岁从父亲那里学到制鼓手艺之后,四十多年来,他一直潜心研究各种制鼓方法,他制作的大鼓还参加了2008年奥运会。      提起当初制鼓的方法,效率低,是他直接的感受。      “那个时候做工就是先买棵树来,截得一节一节的,人工干。工作效率很低,好几人扶着,质量是很差劲啊,那个时候的工艺是不行啊,比现在是不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鼓的需求量开始增大,特别是对大鼓的需求,与日俱增。      “92年就开始做大的,那个时候大鼓根本做不出来卖,必须先付定金订货,现在两米的三米的,要用的很多,特别是大单位,一要就是十面八面。”      为了更高效率的制作出质量更好的鼓,吴庆功开始了各项技术研究,从最基础的刨鼓板、蒙鼓皮,到敲框、染色,都进行了机械化改进:      “我这一些东西都是我自己琢磨研究出来的,焊接什么的都是通过使用研究,不是一天弄出来的。造一个不合适,造一个不合适,通过思考一些东西,怎么合适怎么干,或是转速上设计上各方面。”      现在吴庆功的制鼓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全国各地都建立了自己的批发基地。更让吴庆功欣慰的是大学毕业的大儿子吴海伟也愿意将这一行业传承下去。吴海伟:      “从小跟着干,也是慢慢的七八年了,也是为了一个像一种文化继承了吧。这算手工业,现在村里做的已经很少了。”

13

2012-11

襄汾有个锣鼓村

  鼓是我们祖先的乐器,远在原始社会就有了鼓。不但有黄帝造鼓的传说,还有出土文物佐证,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佼佼者。古老的黄河文化,铸就了动人心魄的民间艺术——山西锣鼓,它以粗犷、剽悍、雄奇、自然的地域特色,表现了黄河儿女纯朴、率直、激昂、豪迈的情怀,因而被誉为“中国第一鼓”。每当大型庆典喜庆日子,锣鼓首当其冲,当那些赤裸上身,头系黄巾,身挂彩带的演奏者们排开方阵,众臂齐挥,那动人心魄的鼓声,如波澜冲击九宵,似雷霆滚过天宇,以其雄浑壮阔的气势和撼天拔地的伟力,一展中华民族的阳刚之气,擂出了中华民族激昂奋发,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这正是威风锣鼓一鸣惊人、享誉海内外的根本原因。虽说锣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那么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可锣鼓的制作和生产人们就很少了解了,记者于11月15日走近了临汾地区唯一的锣鼓村。      襄汾县南辛店镇北许村是远近闻明的锣鼓之乡,临汾地区生产锣鼓的仅此一村.这里早在汉代末期就以响铜器为主开始加工锣鼓,据考古学家考证,这里生产锣鼓的历史已有2000千多年。当年曹操手下的大将许诸在这里驻兵,在此大量铸造作战用的响铜器。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许诸将军,将此村命名为许村。北许村现有1800余口人,现有锣鼓厂10多个,大多为家庭式作坊。虽然工艺落后产量低,但是质量要求还是很高的,因为这锣、镲、鼓,还必须要手工进行精工细做才行,也很有讲究,记者走访了几家正在忙碌着为今年春节生产加工锣鼓的农民家户,有部分家户只做一个产品加工环节,基本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常年在农闲时村民们都在加工备料,现在他们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地区也有他们的产品。村里的好多家锣鼓厂都是锣鼓世家,祖祖辈辈都是制造锣鼓的手艺人。村民张铁锁的锣鼓厂就建于1987年,据张某介绍,他的爷爷的爷爷就是做锣鼓的手艺人,手艺是祖辈传下来的,现在他的二儿子也在他的锣鼓厂工作,继承了父辈的事业。他说:自从临汾的威风锣鼓队在亚运会演出后,他们村里的锣鼓一下就在全国出了名,也给他们村的传统手艺锣鼓带来了好运,村里的人也在锣鼓上得到了实惠。他们的锣鼓远销到大新疆、北京、上海、南方各大城市。包括香港回归时驻港武警部队用的都是他们村的锣鼓。春节,在这个传统的庆典节日期间,他们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目前正在努力加工更多更好的产品销往全国市场。

13

2012-11

锣鼓村的传奇

  距襄汾县城12公里,有个435户2000口人叫北许的村子,多少年来依靠铜乐铿锵、鼓声激昂的劲头,使得自己村子的名声远扬海内外,成为“天下锣鼓第一村”。      铜鼓产业源远流长      据考证,北许原名“八家庄”,村里铜乐器制造源于东汉末至三国时期。《襄陵县志》载:北许“世以造响铜乐器为业,庄人多明七音者”。      东汉末年,在“击鼓前进,鸣金收兵”的氛围里,鼓和金(铜锣)就理所当然地活跃着。相传公元210年,安徽籍程姓鼍具匠以制作铜鼍为业来此定居,程氏在某日改镟为锣,改锅盖为钹和铙,青铜铸造乐器,工艺精湛、音色纯正,经他之手制作的铜乐器成为当时抢手货。曹操得知后,为独霸程氏乐器,竟然在八家庄建起堡寨和寺院,派许褚驻守,监制铜器,同时操练新兵。许褚死后,“八家庄”更名为“许村”,以示纪念。      唐末,制作铜乐的原料由青铜改为响铜,据村里老人说,响铜的配置需要铜、锡、银、铁、锌等元素按照一定比例配在一起,但是这比例成为长期以来困扰他们的难题。千百年来,北许村制造铜乐器用的响铜,一直靠从汉口一家响铜配置厂进货,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经过研究人员多次实验,才找到响铜配制方法。目前,这个村每年生产响铜近100吨,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北许村鼓制作独具特色,深受外界青睐。花腔鼓、转身鼓、跑鼓车、腰鼓、花鼓、威风锣鼓的诞生、发展、繁荣、传承,使这项充满魅力的民间文化历久弥香。北许村民自己设计、制作的特色鼓名扬国内,出口海外。规格有20多种,其中存于临汾尧庙的“天下第一鼓”直径达2.5米,获得吉尼斯证书。      锣鼓教练形成产业      北许村很早就有自己的锣鼓队,村里随便拉出个人,十有八九都能敲出谱来。村委主任张炎东笑着说:“我们锣鼓队的任何一个,在外村都是教练级别的”,说话时他掩饰不住的骄傲流露出来。事实也是如此,北许村大型威风锣鼓队,经常走出临汾,走出娘子关,威震中原,声闻海外,如今的锣鼓教练也成了北许村一个特有的产业。      北许村锣鼓教练大概有70个左右,村里敲得好的人名声在外,许多人慕名前来请教,慢慢就发展成一种独特的产业。据锣鼓协会会长徐丁喜介绍,锣鼓教练每年最少出去两三次,多则四五次,一般收费按天计算,一天1000元左右,一般三四天就可以完成训练。训练内容包括锣鼓谱、队形、动作等,直到能够进行完整的演出。      现在锣鼓教练全国各地业务不断,新疆、湖南、湖北、北京等地都纷纷聘请。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如今该村共有10家较大锣鼓厂家,而没形成规模的散户很多,几乎家家都能制作。一年全村锣鼓产业纯收益200万元左右,仅此一项全年人均增收1000元左右。村民在经营各种规格大小、独具特色鼓的同时,还有配套锣鼓服装,秧歌服装等三大系列百余种产品。因此,村人均年收入3000元左右。      艰辛传承理性面对      22岁开始跟着师傅学习锣鼓制作、现年85岁的梁天元老人,脸上刻满了多年来熔炉前沐浴的风霜,他一提到锣鼓就兴奋,让大家着实感觉到他不能割舍的锣鼓情结。      对于锣鼓传承,老人娓娓道来:锣鼓制作传承有两种,一种是家族式,即父传子,子传孙,绝不外传的方式。      第二种是师徒式,老人当时师从小有名气的制锣艺人张登科。徒弟从烧炉打器做起,在炎热炉旁成天抡大锤,反复敲打。最后工序由师傅把关,关键技术秘而不传。徒弟只能偷偷琢磨,日积月累掌握技术要领。      这种封闭传承方式导致许多技艺失传。老人说,曾经有一种叫做“过山鸟”的铃铛,山这头摇着,山那头就能听到,声音清脆,非常好听,现在已经没人会打了。开道锣、广锣等技艺也已经失传,在老人与制锣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脸上,难掩一种深沉的悲伤……      提起北许的未来,村民们很有信心也很理智,他们对现有技艺进行保护,通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用心地琢磨和搜集资料,并不遗余力地寻找失传技艺。据制鼓厂经理介绍,这里孩子从小就生活在锣鼓世界里,骨子里就对锣鼓有着浓厚兴趣,他家小孙子一听到锣鼓声就要敲几下,锣鼓产业以后还要靠他们传承啊。他们憋着一股劲儿,要继续做大做强祖宗传下的锣鼓产业,让北许锣鼓敲响世界!

13

2012-11

金碧輝煌鑼鼓櫃 精雕細琢度春秋

  锣鼓柜做工精细,制作时间相当长。梁康辉告诉记者,一般一台要花上一年时间。锣鼓柜分成三部分,顶、柱和底座,顶和底座是最费时的,因为都有很多精细的雕刻。梁康辉说,他先对照旧的锣鼓柜,把上面的木人、龙头等按原大小配画,然后再印在樟木上来雕刻。      “一个小木人要雕刻一天,一个龙头鱼身像要雕三五天。雕刻的时候要非常细心,不然就雕坏了。一组锣鼓柜的雕像上百个,要花上一年的时间,才能制作好一组锣鼓柜。”      三年来,梁康辉制成了3台锣鼓柜。“第一台卖给了佛山博物馆,去年卖了台给清晖园。”梁康辉告诉记者,卖给清晖园的那台尽管卖出了2.5万元的“高价”,但仍没有什么盈利。记者了解到,锣鼓柜的制作投入成本大、制作时间长、技术要求高,仅成本投入就需要数千元。      “一般买锣鼓柜的都是曲艺社,这些部门经费有限,只有少部分买得起锣鼓柜。”年轻人都不愿学,“制作时间久,耗精力,随便找份工都比学这个好。”梁康辉认为年轻人不愿学的很大原因是“揾不到食”。梁康辉说,时下生存压力大,“后生仔”也相当现实,如果不是特别有兴趣,没有人愿意学锣鼓柜制作。      对于梁康辉等民间艺术者来说,最大的希望是通过有关方面的重视,令这一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重放异彩。(叶辉丽)

12 共16条 2页,到第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