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鼓文化的传承
时间:2012-11-13 访问量:655

  民间艺术是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在临淄区皇城镇崖头村,这里的制鼓传统手艺正与机械文化完美结合,更好的传承下去。
  
  “以前一天做三个,这是做小鼓。做大鼓以前一天最多做一个大鼓,了不起啊。现在一个做三四个没有问题,小的一天做腰鼓,做六十个。”
  
  这就是吴庆功对制鼓方法机械化以后产生的明显变化。
  
  临淄区皇城镇崖头村的制鼓手艺历史久远,制鼓行当敲敲打打也有上百年的历史。今年59岁的吴庆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18岁从父亲那里学到制鼓手艺之后,四十多年来,他一直潜心研究各种制鼓方法,他制作的大鼓还参加了2008年奥运会。
  
  提起当初制鼓的方法,效率低,是他直接的感受。
  
  “那个时候做工就是先买棵树来,截得一节一节的,人工干。工作效率很低,好几人扶着,质量是很差劲啊,那个时候的工艺是不行啊,比现在是不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鼓的需求量开始增大,特别是对大鼓的需求,与日俱增。
  
  “92年就开始做大的,那个时候大鼓根本做不出来卖,必须先付定金订货,现在两米的三米的,要用的很多,特别是大单位,一要就是十面八面。”
  
  为了更高效率的制作出质量更好的鼓,吴庆功开始了各项技术研究,从最基础的刨鼓板、蒙鼓皮,到敲框、染色,都进行了机械化改进:
  
  “我这一些东西都是我自己琢磨研究出来的,焊接什么的都是通过使用研究,不是一天弄出来的。造一个不合适,造一个不合适,通过思考一些东西,怎么合适怎么干,或是转速上设计上各方面。”
  
  现在吴庆功的制鼓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全国各地都建立了自己的批发基地。更让吴庆功欣慰的是大学毕业的大儿子吴海伟也愿意将这一行业传承下去。吴海伟:
  
  “从小跟着干,也是慢慢的七八年了,也是为了一个像一种文化继承了吧。这算手工业,现在村里做的已经很少了。”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我站观点。本站将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