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鼓现状与思考
时间:2023-12-28 访问量:1078

制鼓现状与思考

  鼓是既古老又鲜活的乐器艺术品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在祈福的庙会还是庆丰的欢歌活动中,都会出现鼓的身影。生活在农村的人们,更是习惯了用鼓来抒发内心的情感。鼓早已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更能从“大张旗鼓”“欢欣鼓舞”“紧锣密鼓”“偃旗息鼓”等成语中看出鼓的影响力。
  
  鼓在制作中非常讲究传统手工技艺,其制作工艺精妙而娴熟,事关民众尚鼓之乐风的基础性建设,正所谓“好马配好鞍”,因此,探究鼓的制作工艺及制鼓行业的发展现状,亦是民族音乐学研究之不可或缺的内容。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制鼓这一传统“手艺”,笔者走访了河北省新乐市义合庄村,对该村制鼓业的现状及其技艺传承与发展进行了相关的实地考察。
  
  一、义合庄鼓坊综述
  
  石家庄是河北省重要的鼓乐之乡,民间盛行着正定常山战鼓、赵县背灯挎鼓、藁城金钹战鼓、高邑扇鼓、辛集大鼓等多种鼓乐艺术。所有这些鼓乐的繁盛,都离不开鼓器制作业提供的乐器支持。
  
  义合庄拥有“制鼓之乡”的美名,在石家庄一带颇有名望。多年以来,他们制作了各种类型的鼓乐器,从数厘米的手鼓到2米宽的大鼓,从挎鼓、堂鼓、同鼓、腰鼓、战鼓、扁鼓、书鼓到大鼓……种类繁多,极大地满足了当地民众的敬神、祈福、欢庆、娱乐等多种文化需求。在生产制作鼓乐器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并积累了丰富的制鼓经验。同时还培养了一批制鼓匠人和师傅。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制鼓匠人,逐渐了解并掌握了该村制鼓业的一些发展过程、特有内容与现状。
  
  新乐市义合庄村位于市西四公里,木刀沟北侧,明代即已有之。耕地有2307亩,人口1468人,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此外,该村自古传统手工匠人——木工也比较多。为了谋生,除了制作一般的木工活,当地的木工早在百余年前就从外地学会了制鼓手艺。由于石家庄地区的鼓乐文化相对发达,从而促进了该村制鼓业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流逝,村里大部分制鼓坊因转行或制作方法的失传而逐渐消失。该村现有三家家庭式(以家庭为单位,所聘请之人基本都是自己家的亲人)制鼓坊,他们分别是:刘丰申、刘建平和张庆辉三位师傅。
  
  今年81岁的刘丰申师傅祖籍邢台威县从容村,十几岁便开始制鼓,据老人回忆,从其爷爷开始到他这一代已是刘家的第三代制鼓人;53岁的刘建平师傅祖籍也是邢台威县从容村人,十几岁开始跟随父亲制鼓,从其曾祖父开始到他这一代已是刘家的第四代制鼓人;43岁的张庆辉师傅祖籍山西洪洞县,十几岁开始跟随父亲制鼓。张家有着悠久的制鼓历史,截止到张师傅这代已传承了六七代。
  
  据三位师傅回忆,解放前,该村的鼓乐器制作还属于纯手工技艺,制鼓师傅都会走街串巷招揽生意。受当时生产条件的制约,制鼓从选材到完成需花费近半月的时间。之后便背着鼓到庙会或集市上贩卖。由于当时民众生活水平不高,并无太多积蓄,因此往往需要根据鼓的体积大小用粮食来换购。(如:若需要一个直径为50公分的鼓,卖家会把鼓放到地上,买家将粮食倒入鼓腔,待鼓腔被粮食填满,买家即可将鼓拿走。1949年以后,这种换购的形式逐渐被现金所取代)
  
  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县城、农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机械化程度的迅速发展,鼓坊也由以前的纯手工技艺变成了现在的半机械化,生产速度有了很大提高;随着通信技术的日益发达及交通的日趋便利,制鼓师傅基本不再亲自出门揽活,多是通过电话接收订单,这不但大大缩短了交易时间,更将旧时的粮食换购变成了现金交易。
  
  二、义合庄三家鼓坊现状
  
  1.制鼓流程
  
  现将制鼓中的一些基本流程陈述如下(应被访人的要求,制鼓中的一些保密信息,笔者在此将一语带过):
  
  首先是选择木材。当地人多选择椿木为基础材料,他们先将选好的木材拉直并刨成特定弧度的坯料,放到烤箱里用锯末烘烤。之后再将烘干的坯料装到特质鼓架上,这一环节要求鼓身必须密实,不能漏气。拼装完鼓身后需要用铁丝对其进行固定。
  
  其次是鼓面的选材。鼓面多选自上好牛皮,而牛皮的选择同样是个细致活儿,要求所选牛皮必须完好无损。剥下的牛皮要先刮毛并去脂肪。之后再放入恒温水中浸泡,待浸泡充分之后,将湿牛皮拎出放到鼓腔上进行刨皮。在整个刨皮过程中需要十分认真谨慎。刨皮这一过程至少需要三次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薄度,由于这一薄度无法用工具来衡量,全凭制鼓师傅的丰富经验,用肉眼来观察评判。
  
  随后便是拉皮。在牛皮的四周打眼,将粗绳穿入其中,再将牛皮蒙在鼓身上,并使用千斤顶将皮拉紧,从而保证了四周力度的一致。制鼓人用木棒敲打鼓皮,制作大鼓时甚至会让人站到鼓上对其进行踩踏,从而检测牛皮的张紧度。
  
  之后是调音。由于鼓边到鼓心的音高不同,所选的牛皮也不同,所以每个鼓的音色自然有差异。制鼓人不停地敲打鼓面,仔细地听辨每一个音,争取把最好的声音留下来。由于每个人对鼓的音色、音高的理解不尽相同,因此每个制鼓人所制之鼓都有着自己的音响特点,这也就有了“一人一鼓,千人千鼓”的说法。
  
  调音结束后,再用铁钉将牛皮固定于鼓身,同时也对鼓起到了装饰美观的作用。待到鼓身上漆后方为完成。
  
  2.销售现状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三家鼓坊销路最广的是刘建平师傅,由于其专职制鼓,并凭借着产品的高质量获得了很好的口碑,产品除销往正定、灵寿、藁城、行唐、定州、吉林,还漂洋过海到了韩国、美国等地;刘丰申师傅制鼓已有六十多年。除了制鼓,刘师傅还在制鼓淡季做其他的木工活,如制作小推车、棺材、板凳等。随着良好口碑的树立,产品销售范围也从周边地区发展到陕西、河南、天津等地;张庆辉师傅的鼓坊有着悠久的制鼓历史,产品主要销往方圆一百多里的周边地区。
  
  小鼓和大鼓在制作上耗时不同(小鼓一般需要三天左右,大鼓一般七天左右),因此价格也不尽相同。据笔者了解,现在的市面价格,小鼓在40元~50元左右,架鼓130元~140元,比架鼓稍大些的200元左右,而直径一米左右的则卖到了1000元~1100元,直径一米二的鼓1200元~1300元,直径一米四的鼓1400元~1500元,而直径两米的则卖5000元左右。
  
  由于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也随之丰富起来,随着近几年传统民俗文化的复兴,更是提高了人们对鼓这一传统乐器的重视程度。因此,各地区对鼓的社会需求日趋增多,而该村三家制鼓坊的销量也日趋上升。其中一些需前期置备的原材料在准备上也很充足,这同时也大大节约了制鼓时间。
  
  三、义合庄鼓坊的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案
  
  笔者通过对三家鼓坊的调查发现,虽然该村的制鼓技艺得到了暂时的传承,但制鼓行业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目前,鼓坊生意虽较为红火,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传统技艺的重视已大不如前。许多人认为这是一项“费力不讨好”的活计。鼓坊也不例外,面对传承人的问题,也出现了尴尬局面。
  
  在笔者调查的三家鼓坊中,制鼓师傅的年龄从43岁到80岁不等,膝下皆有儿女。年轻一辈虽大致能掌握制鼓流程,但显然都还达不到熟练的程度,更无老匠人们的丰富经验。目前,他们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只在忙时回来帮忙,并无意继承这一家族传统手工技艺。
  
  究其原因,正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这把双刃剑所造成的。经济的发展促使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蜂拥而至,它们打破了封闭时期人们单一的文化选择。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农村、开阔视野并大量接触到外来新鲜事物后,便对自己的传统手工技艺失去了昔日的热情。在这种大环境、大背景的影响下,年轻人的心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放弃了传统的手工技艺。改革开放后,西方音乐逐渐被引进,尤其是在电子音乐的冲击之下,我国传统器乐也逐渐萎缩。相比之下,这些无法带来太大经济效益的传统手工技艺渐渐地被我们遗忘在历史的烟尘之中。由于鼓乐器的工艺制作习艺周期较长,体力劳动强度较大,年轻人多不愿学习,因此已经濒临后继无人的惨淡局面。而这些真正掌握传统制作技艺的艺人们一旦离世,随之一起消失的便是这一珍贵的制作技艺。
  
  目前在新乐市义合庄村精通全套制鼓手艺的只有上文提到的三位师傅。其子女们对这一传统乐器制作的态度也让三位师傅感到焦急与无奈。为了改变传统乐器制作技艺后继无人的现象,笔者在此抛砖引玉,提几点建议:
  
  1.鼓励支持传统乐器手工技艺
  
  各地区人民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条例来鼓励和支持民间传统乐器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并派遣专业人士对其制作技艺整理编撰成册,留下文字或影音资料进行保留。这样不仅有利于珍贵的传统乐器制作手艺统计,同时也提高了艺人的知名度,从而加强了他们对这一手工技艺的保护、传承意识。另外,文献资料的逐步完善也会引起专家学者们对本地乐器制作的兴趣与研究,从而达到更好的继承与保护的目的。
  
  2.继承与创新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们的传统乐器手工技艺不能死守着过去旧的、过时的观念不放,应与时俱进、勇于改革与创新,抛弃那些不利于传统乐器制作的弊病,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我们的民间传统乐器制作。让小型鼓坊走进学校,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小的、具有观赏性的装饰鼓,甚至可以宣传市民参与进来动手制鼓。
  
  3.借助传媒宣传
  
  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电视及互联网无疑是最佳的选择。无论是音频、视频还是数据等都可以自由的上传和下载。作为传统的乐器手工技艺,也应该与时俱进,勇于采用先进的传播技术,从而形成一个专门的传统乐器制作传播网站,吸引更多人关注,达到宣传以及有效传承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鼓乐器制作从改革开放前的纯手工技艺到现在的半机械化生产,生产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为保证乐器质量,制作过程中的核心技术仍使用传统的纯手工技艺,并没有完全被机械化代替(如给牛皮退毛时尽量避免使用化学物品等);同时作为传统产业,其首要目的便是销售。该村鼓坊都位于义合庄村南,是并排的独立作坊。三家鼓坊都未设招牌,也从未在媒体及互联网上做过广告。在销售过程中完全靠代代流传的技艺和口碑,通过使用者的口耳相传来扩大销售量。
  
  鼓乐器的制作并不是单纯的制作技艺,同时还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融入于当地的民间文化,艺人在制作鼓乐器时,也是在不断地巩固传统的民间音乐文化。因此,鼓乐器的制作技艺在民间充当物质载体的同时,也在创造、传习着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文化。
  
  近三十年来,学术界对民间传统音乐的研究与保护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民族音乐学界对艺术本体的相关研究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对民间传统乐器制作的关注还是不够。笔者希望以制鼓业为个案,呼吁相关人士将民间传统乐器制作纳入民族音乐学的研究领域,进而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及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