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打击乐器初探~以鼓、锣的形制为例 《卓维鸿》
时间:2023-12-28 访问量:1146

中国传统打击乐器初探~以鼓、锣的形制为例 《卓维鸿》

  前言:
  
  中国打击乐以其多样和富于变化的音色,为传统民间戏曲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在历史上鼓和锣这两样至今仍被广泛演奏的中国传统乐器,其起源和发展多有学者研究,其种类及制造的过程,是笔者想深入去探索的,在此先初步探讨现代台湾国乐团中常见的鼓、锣类及其鼓棒、架子之形制,以作为研究中国传统打击乐器的开端。
  
  一、 鼓的形制:
  
  (一)鼓的制作:
  
  根据<公共电视录影带>所介绍的新庄响仁和鼓厂的制鼓步骤,一共分为取皮、除毛、去脂、晒皮、制框、烘鼓、装胆、绷皮、调音、打钉、装环、上漆等步骤。在台湾制鼓所采用的皮是水牛皮或黄牛皮,以手工方式制鼓,牛皮的去脂和除毛是制鼓过程中重要的步骤,关系着鼓皮的品质。鼓胆用铁丝绕成螺旋圆柱状,使敲击鼓面后,鼓声能起共鸣,延长振动的时间。小鼓的制作,和大鼓一致,只是鼓框只用一块木头制成,没有大鼓需多块木头籀绕成圈的手续。
  
  (二)小堂鼓:
  
  根据<<中国乐器图鉴>>记载,现代堂鼓有三种规格。鼓面分别为22、25、32公分,鼓高均为33公分。使用红木双槌敲击。
  
  (三)花盆鼓:
  
  花盆鼓因其鼓面大、鼓底小、形状像花盆而得名。鼓身多用椿木、杨木或柳木制作,制作形式似大鼓,但板材需锯成上宽下窄的形状,籀绕成鼓框。鼓皮则以牛脊皮为佳。鼓身高60公分、上鼓面直径57公分、下鼓面直径28.5公分。演奏时,将花盆鼓悬于鼓架上,用双木槌敲击上鼓面而发音。发音低沉、浑厚,较堂鼓柔和。
  
  (四)排鼓:
  
  1959 年中央广播民族乐团根据浙江吹打乐中鼓的组合特点,在堂鼓基础上研制而成的一种“套鼓”,鼓框二端厚度不等,有效振动面积大小不一,发音高度相差一个小三度,把鼓框固定于“ U”型鼓架上,可以随意升高或降低,亦可改变敲击角度。排鼓一套四个,各鼓大小不一,称一号鼓、二 号鼓、三号鼓、四号鼓,或中堂鼓、次中堂鼓、小堂鼓和高音堂鼓,由低音到高音依次排列。1963年又增加了一个花盆鼓。以后再经改进,扩大了音域,每鼓均能在四至六度以内的调定音。台湾在实验国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高雄市立国乐团及台湾大学、师范大学及各艺术院校,都有此种五个一套的双面排鼓。另外由吉林省歌舞剧院于延河与苏州民族乐器三厂合作,研制成十三面鼓组成的排鼓,鼓身用玻璃钢制作,鼓和架为插口式结合,目前基隆市立国乐团有这种排鼓。由于每个鼓只有一面鼓皮,另一面为平面鼓身,实际打起来没有双面排鼓般具有较佳的共鸣较果。演奏时,排列方法有一字形、八字形、弧形、半圆形和“ A”字形等,可供站击、坐击、侧击、斜击及拍击、轮击、交叉击等。演奏技巧除点击、滚击外,由于一人演奏五面鼓,在快速乐曲中,难度是比较大的,目前已有排鼓的独奏段落。
  
  (五)板鼓:
  
  板鼓又名班鼓、边鼓、单皮、小鼓、崩子鼓、环鼓等名称。板鼓由鼓身、鼓架、和鼓槌三部份构成。鼓框用特硬木材为原料,由五块木头拼黏而成,上厚下薄,材料以嫩紫檀为最上等,也可用樟、槐、柚、色、榉、桑等木。内腔上小下大,呈八字形。近年来为节约贵重木材,多采用樟、榆等木材作外框,靠近鼓中心蒙皮的部份用一圈紫檀木嵌在里边,称鼓牙。鼓框上面的四周呈缓慢坡形,用猪皮张紧为鼓面,在鼓框周围用三排铁钉固定,下部用铁圈箍紧。板鼓的大小和比例,各地均有差异,一般以鼓光的直径计算,可分大堂、中堂和小堂三种:小堂板鼓外径23公分,堂鼓直径5公分,下口直径23.5公分,中间高度11.5公分;中堂板鼓依次为:23.5公分,8公分,24公分,11.2公分;大堂板鼓依次为:25-25.6公分,10-14公分,24.5-25公分,11公分。小堂板鼓发音高亢、清脆、嘹亮,主要用于豫剧、评戏、曲剧等戏曲伴奏。在台北市港智乐器行曾出售可调音的板鼓,其原理和排鼓调整鼓皮松紧以定音高类似。
  
  二、锣的形制:
  
  (一)种类:
  
  锣的种类很多,依演奏形式则可以分为单面锣及组合锣两类。依发音高低分类则可以分为低音、中音及高音锣三类。锣由锣体、锣架(或锣带)、锣锤三部份组成。锣面中部微突起者称为脐型锣,如大沙锣、苏锣、大锣、手锣等;锣面平袒无锣脐者,称为平行锣,如深波、斗锣、汤锣、溜子锣;锣面有明显乳状凸起部位者,称为乳形锣,如钦仔、铜鼓、铓锣。
  
  根据台北市信义路先进乐器行提供的目录,目前台湾国乐团常用的大锣有直径50、55、60、70、80、85、90、100、110、125、135公分的规格。小锣有:高音手锣:直径21.5公分;中音手锣:直径22.5公分;低音手锣:直径22.5公分。高虎音锣(31.5公分,武锣);中虎音锣(33公分,文锣);低虎音锣(36公分,文锣)
  
  (二)制锣:
  
  根据宜兰林午锣场的制锣方式,大铜锣的打造过程可分为:
  
  一、一大片铜切割出长条。
  
  二、以机器锤打铜条使之变薄、弯曲呈半弧状。
  
  三、并以工具锤打,使之弧度符合所需。
  
  四、将锤打好之铜条两条焊接。
  
  五、焊接好之铜条捶打,使逐渐弯曲成圆弧。
  
  六、锣边作成,外侧直径小于内侧,即大圆周侧与锣面相接。
  
  七、大片铜切割出锣面之圆形状。
  
  八、中心捶出铜脐。
  
  九、以粉笔布条作圆规,在锣面画出捶打的分配图。
  
  十、捶打锣面,使成三层次,凹凸有致。
  
  十一、内外焊接好。
  
  十二、磨圆衔接处。
  
  十三、钻孔,绑上吊绳。
  
  小锣则没有锣边制作的过程,以一片铜来制作。
  
  (三)云锣:
  
  云锣由锣体、锣架、锣槌三部份组成。锣体铜制,圆形,无锣脐。依发音的高低则各锣大小厚薄略有不同。锣的直径约9.7公分,锣面凸起1.7公分,锣边凿有三至四个小孔,穿以丝线,按其音位排列悬吊于木框之中。系云锣的木材宽约0.7公分,厚1.05公分。云锣槌为木制,长约30-38公分,用以敲击锣面。云锣一面发一音,音位排列各地不一。目前云锣数目有三十面至四十面不等,根据乐曲的需要重新组合,并倾向于十二平均律的律制定音,音域广阔,音量宏大,演奏者多站立于锣前双手各执一槌击奏。台湾乐团现有的云锣多为三十七面。
  
  三、鼓架的研究:
  
  (一)云锣架:
  
  云锣在演奏如<节日锣鼓>等排鼓协奏乐曲时,将其平放,可以一人兼任排鼓及云锣两种乐器。台北市立国乐团所订做的云锣架为铁制品,呈半圆形,可排云锣两排,围在排鼓外面,以配合曲子演奏。笔者使用于五金行所购得的木条及L形铁片锁成木框,木框钻孔后穿上童军绳编成网状,将其锁在西洋打击练习垫的架子上,可以任意调整高度。此锣架制作成本不到100元,经笔者实验可实际演奏<节曰锣鼓>及<丰收锣鼓>等曲目。
  
  (二)排鼓架:
  
  现今所使用的双面排鼓架,架身的钢珠常会因转动而掉落。台北市立国乐团及实验国乐团,常用西洋小军鼓架当作排鼓架,使用起来也很方便。
  
  四、鼓棒和锣棒:
  
  (一)大鼓棒:
  
  1.软棒:用于花盆鼓及定音花盆鼓,棒身用竹子制成,鼓棒敲击处黏上圆形木头或软木,外部以圆形绒布缝合,收线处在棒头下方。在台湾,常见演奏者用西洋定音鼓棒代替,由于西洋定音鼓棒外部绒毛纤维,易被鼓皮毛孔沾黏,所采用的鼓棒多是用西洋绒布皮堆叠而成的扁形圆柱鼓棒。
  
  2.硬棒:多用红木、乌木制成,鼓棒质材重,敲击端鼓棒圆径小,手握端鼓棒圆径较大。根据日本鬼太鼓来台演奏时节目单记载,所用的鼓棒为桦木所做。中央音乐学院李真贵老师送给笔者的大鼓棒也是桦木所做,长为35.2公分,前尖后钝,距离尖端1公分处,直径为1.7公分;距后端1公分处,直径为2.1公分;距后端6.6至7.2公分处0.6公分的棒身,绕着棒身刻上二道圆环;距后端3.4公分处,钻上直径为0.4公分的孔。鼓棒质量较红木、乌木轻,适合花盆鼓,大鼓的演奏。
  
  (二)堂鼓棒与排鼓棒:
  
  台湾很多民间艺人喜爱用竹制鼓棒,可由民间曲艺中发现,笔者亲见亦宛然掌中戏团打鼓师傅,对其来自大陆的竹制堂鼓棒爱不释手。竹制堂鼓棒前后端直径相同,以有竹节端为前端,打起音来是“通.通.通..”的效果。红木鼓棒为国乐团中常用于堂鼓、排鼓及大鼓的演奏,台湾常用的红木鼓棒为长25.5公分,距离鼓棒前后两端各1公分处,棒身直径各为0.8公分及1.2公分,红木质材坚硬,适合鼓棒制作。自从近年来白杨木被利用于制作鼓棒的材料后,渐渐被国乐打击者所采用。因为白杨木的外环绕着中心有六道清楚的木纹,所以又称六道木。白杨木质地结实具韧性,不似红木棒身常有打击后裂开的情形。白杨木在使用锯子修整时,可看见其碎屑往下沉,不似一般红木木材,会四处飞散,笔者从台北百乐乐器行所购得的六道木鼓棒,长约30.4公分,前端1公分处,直径为1.1公分,后端1公分处,直径为1.4公分。经砂纸磨尖棒端和修整棒身后就可使用。李真贵老师在台湾演奏时也是使用这种形式的六道木鼓棒,而李民雄老师在台湾演奏时,所使用六道木鼓棒长仅有10公分,鼓棒前端磨得非常尖,鼓棒尾端钻孔穿上线,套在小姆指上适合演奏节奏快的吹打乐曲,如:夺丰收的排鼓演奏。但是因为棒心较软,一旦磨得太尖,经过打击后,鼓棒尖端较易磨损而变钝。
  
  (三)板鼓棒:
  
  板鼓多采用竹制的鼓棒,竹心的空隙愈小愈好,箭竹是制作鼓棒的好材料,笔者亲见亦宛然老师傅,因鼓棒常常裂开,而用大竹子的竹壁,用截尾刀以手工削成实心鼓棒。笔者在万华华江桥头的竹艺店,买了桂竹制已经风干的捕虾桶,请师傅劈开成截面约1公分见方,长约32公分的竹条后,自己再用截尾刀慢慢削剪,经过煮过的油浸泡,鼓棒制作的手续就完成了。亦宛然鼓佬吴威豪和笔者实验把竹条锁在桌上型钻孔机的钻心孔,竹条转动时,用最粗的砂布拉紧接触竹条,不到一分钟,鼓棒就成型了。实验国乐团邵淑芬老师,从大陆福建订做的板鼓棒长25公分,其竹心空隙不到0.1公分,比文化大学附近生长的箭竹空隙更小。胡琴的弓也可用来制作板鼓棒,琴弓中间有一个竹节,所以每把弓只能制成一只板鼓棒。
  
  (四)大锣棒:
  
  鼓棒头以旧式的布制腰裤带,缠绕成锣头,以六道木为棒身,棒的尾端钻上小孔,穿一小绳,结成小环,套在右手小指或无名指,藉由手腕的摆动,敲击锣面。
  
  (五)小锣板:
  
  经邵淑芬老师的研究,以桧木旧家具削成薄片制成的锣棒较市售为理想,其质材地较为坚硬,锣板长30公分,宽3.3公分,厚0.35公分。笔者曾使用梧桐木所制的锣板,击锣后所发出声音较为柔和。中央音乐学院李真贵老师曾讲述,可在接触锣面端的锣板上,贴上医疗用的白色厚胶布,可让敲击时的音色不致生硬而没有弹性。
  
  (六)云锣棒:
  
  云锣除了以木槌演奏外,也可用市售铁琴棒或木琴棒代替。
  
  参考资料:
  
  中文::
  
  吕骥 等,<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刘东升 等,<<中国乐器图鉴>>。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乐器型录,台北:先进乐器行,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