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川口村传统锣鼓手工制作的调查
时间:2023-12-28 访问量:146

上川口村传统锣鼓手工制作的调查

  一
  
  “鼓声响,传承中华文明;锣音鸣,聚集民族之魂。”这是杨陵区上川口村一幅巨大的广告牌上的文字。上川口村位于国家农业示范区——杨凌的东郊,有专门的公交车可以直达,交通很方便。村庄的近旁依次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锣鼓加工厂和醒目的广告牌,时时告诉路人:这里以锣鼓的加工制作而闻名。
  
  在村庄的东北方位,蜿蜒着五六百米宽的川道,川道口有两个村庄:东向的叫下川口,西边的叫上川口。上川口村以锣鼓加工为主业,从村貌上看,上川口比下川口明显富裕。上川口村分为东西两个堡,村庄经过统一的规划和绿化,整洁而舒适。全村一共有六百余户居民,目前有半数以上的人家参与锣鼓的制作。
  
  据六十岁左右的匠人们讲,上川口村先是从事铜锣的制作,但具体起源于何时也没有确切的记载,只是听老一辈的传言,在晚清时期就有了,而鼓的加工时间则要晚得多。1974年,村上派出六个青年人到西安红旗锣鼓厂学习加工技术,随后回村开始从事这门手艺。八十年代以前,锣鼓加工业属于生产队的编制,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原先参与加工的人员便在自己家中进行小规模的生产。随着加工规模的扩大,庭院的有限空间已不能适应产业的需要,同时也为了不扰民,他们便将加工车间从村里移到了村外。今天,上川口村的锣鼓加工已采用工厂的生产模式,一共有近二十家企业,可解决四百余人的就业。
  
  二
  
  由于工具的改进,中小型加工机械的运用,现今的锣鼓加工业基本上已是半手工化了,传统的手工劳动被简化了许多。木料的加工与胶合、牛皮的固定等工艺,都较以前简便而且结实了。现在鼓的生产过程中已经不需要匠人加工所有的零件,牛皮、铁钉、胶料等都可以购买成品,这样便提高了批量生产的速度。因而,现在的加工程序就要比传统的技艺简单许多。以下就将对锣鼓的加工程序作一介绍:
  
  鼓的加工程序
  
  1、 选料、下料。
  
  2、 解鼓板。根据不同的鼓腔,在下成小料的毛坯上切割,然后堆放晾晒。
  
  3、 烤板。将晾晒干透的鼓板整齐置入烤炉内,继续烘干。
  
  4、 做鼓腔。将出炉的干板按要求精细地胶合成鼓腔的毛坯,要求无次品板出现,无漏缝,圆要标准。
  
  5、 齐腔口,刮腔面。要求腔口平整,腔面要光滑。
  
  6、 上皮。将泡好的牛皮蒙在做好的鼓腔上,用拉绳上紧,确认牛皮的力度已达顶点,再风干晾晒后钉上鼓钉。
  
  7、 抛光、上漆。将成品鼓从架上取下后,进一步对腔面抛光、打磨,最后油漆处理,成品入库。
  
  电刨、电锯以及成品部件的运用,让匠人们觉得方便了许多,但木料的短缺成为他们新的忧虑,做鼓腔的木料很杂,质地不一,质量好的枣木、梨木和桃木等果木料越来越难找,将人们为了节约木料,降低成本,东拼西凑、缝缝补补也就在所难免了,这便自然影响了鼓的质量。
  
  现在的鼓很少进行装饰,除非买主有特殊的要求,因为绘制图案很慢,会使投入的成本越来越高,更主要的原因是,善于绘画的匠工已经很难找了,笔者在上川口村看到,最好的鼓厂内,画工的技艺也很粗略。
  
  铜锣及钹的加工程序
  
  1、 熔铜。将收集来的铜片置入锅内,加入云锡,在一千度以上的高温上加热熔解。
  
  2、 制饼。将熔化的合锡铜水浇入准备好的范内冷却,制成碗口大的铜饼。
  
  3、 锻打。将铜饼一边加热,一边锻打,使其成形。
  
  4、 抛光。等铜器冷却后,在抛光机上进行抛光。
  
  在热气腾腾的铜器加工车间里,丁丁当当的敲打和细致的打磨已被机械的巨大声响所替代。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手工业的现实转型,但在今天的时代,我们很难,其实也不必抱有纯手艺的唯美理想,因为手工和机械不应是天然对立的,机械应是人手的延伸,是人类进行劳作的组成部分。在向工业化社会演进的路途中,我们对于传统手艺的保护与研究,更多的是出于对手工艺技术和手工艺诚实美德的歌颂与眷顾,而并非手工艺的形式。
  
  机械的参与,简化了手工劳作的复杂性,但劳动的强度并未因此而削减,相反还有所加大。机械的价值在于商业化的批量生产,其产品比纯手工的器物在价格上自然低廉。社会的量化需求所带来的粗糙性生产,需要我们在机器与手工生产之间取得平衡。
  
  三
  
  陕西省锣鼓生产的传统村落在武功县的锣鼓村,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上川口村逐渐取代了锣鼓村在西北地区的地位。现在,每个企业的年销售量都在两万件左右,随着杨凌国家农业示范区的发展,给上川口村带来了不少的商机,在定期召开的农业博览会上,锣鼓产业成为一个新的亮点,同时,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企业不少的照顾,帮助企业解决在土地征用上的实际困难,近两年,也免去了企业原本缴纳的部分税款。这都给传统手艺的乡镇企业化增添了不少动力,政府还帮助企业在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上进行宣传,使企业的营销额逐渐不断上升。
  
  不少企业主近几年都深有体会,虽然产品的利润比八十年代时降低了不少,但现在的销量却大得惊人。用乡亲们的话来讲:做多少,卖多少,根本存不住货。现在由于产量大了,企业多了,市场的竞争自然就变成了薄利多销。
  
  工人们上班也很方便,企业就与村庄相邻,从事简单加工程序的人员,月收入也在五百元上下,技术含量高的可以达到两千元以上,企业也会根据农民的耕作时间来调整工作,并不是按照固定的模式上班。这给当地农民带来了良好的就业机会,他们可以不用挤到城里去打工,在老人的赡养和子女的教育上都可以兼顾。
  
  上川口村的锣鼓生产,在政府的扶持下走公司化、企业化的道路,对于传统手工艺的技术传承既提出了问题,也开创了道路,对于乡民的就业及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都有可供借鉴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