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制鼓大王黄余良:将民间鼓艺传遍神州大地
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燕赵大地更有闻名全国的常山战鼓、藁城金钹战鼓。听了这些铿锵有力的战鼓,让人们不禁对鼓产生了浓厚兴趣。在石家庄藁城市常安镇黄家庄村有一家鼓厂,制鼓的手艺可以追溯到百余年前的清代,这里生产的鼓销遍大江南北,近年来,更是作为迎接香港、澳门回归,2008年北京奥运会专用鼓名噪一时。日前,记者就走进河北名华乐器有限公司(下称“名华”),探究已经传承百余年的民间制鼓手艺。
走进名华,院子里放置着数十面制作好的鼓,工人们正在对这些鼓进行包装,包装好的鼓被装上院外早已等待多时的卡车,运往全国各地。在一个车间里记者看到,几名制鼓师傅正在上鼓皮。工人们将浸泡好的鼓皮蒙在鼓腔上绷紧,用一个个铜钉固定起来。
名华的创始人黄余良告诉记者,从清代开始,祖上就开始以修鼓、制鼓为业,制鼓的手艺更是传承了上百年,在十里八乡都赫赫有名。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人们对娱乐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大,1990年,自己就创办了鼓厂,而工厂里的制鼓师傅们的手艺也是自己一手教会的。
黄余良带记者参观了鼓厂的几个车间,记者有幸见到了制鼓的全过程。一面鼓的完成,首先需要解板,把椿木切割成弧形的木片进行烘干,然后再将木片拼接起来制作成鼓腔,之后要经过抛光、上腻子、上漆等工艺,一个初具雏形的鼓腔就制作好了。接下来就是鞔牛皮了,这也是制作一面好鼓最关键的地方。
把牛皮固定、拉好、绷紧后,一名工人就爬上鼓面开始了踩鼓皮。黄余良告诉记者,踩鼓皮是为了让鼓面绷得更紧,声音更洪亮。像这种一米多的鼓一个人踩就行了,而大点的鼓需要更多的人,2009年制作的一个3.4米的大鼓更是让一个制鼓师傅足足踩了一天!
一般的大鼓到这里就算完成了,而一些工艺鼓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描画。制作好的大鼓被送进专门的库房,由擅长水彩画的师傅一笔一笔描出图案。有栩栩如生的巨龙,有形态各异的八仙过海,更有意境悠然的荷塘月色。
由于制作的种类繁多、质量好,名华的鼓闻名全国。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的订单纷沓而来,有的还被出口至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名华的鼓还多次被国家选为大型庆祝活动用鼓,从1990年亚运会开幕式用鼓,到香港、澳门回归用鼓,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击缶表演中缶皮面,名华的鼓在各大场合展现着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风采。
虽然制作的鼓已经很出名了,但黄余良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不断创新,将传统的鼓与现代家居相融合,制作出了工艺鼓、装饰鼓等精美绝伦的新品种。而且,名华还打算进一步扩大规模,拓宽产品,将二胡、板胡、京胡等传统民乐器纳入生产。
黄余良的“野心”也很大:“我打算在未来的5年里让名华的鼓世界闻名,年产值上亿,制鼓的师傅能达到1500人,让十里八乡的人们都参与到制鼓手艺的传承中来,将民间乐器文化做成一个产业!”年过六旬的黄余良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
- 上一篇:鼓声阵阵传四方 敲响老区致富曲
- 下一篇:蔡福美传统制鼓